专栏:为基层减负——人民日报评论部 ①—④
来源:人民日报;共产党员网 | 作者:pmodf64b8 | 发布时间: 2020-05-14 | 3696 次浏览 | 分享到:

人民日报评论部: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①

专栏:为基层减负 

  好的作风,是干事创业的保障、善作善成的法宝。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上升,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更加需要以优良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号召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系列评论文章,围绕“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这一主题,与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思考。

  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就要把上级要求与群众期待结合起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群众口碑作为最终评价标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切实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不久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直指问题,整治精准,正当其时,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

  我们党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斗争,一直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从下大力气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到要求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一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的问题。正因如此,党中央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取得明显成效。同时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此次印发的《通知》再次强调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是我们党驰而不息抓作风建设的有力体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就要把上级要求与群众期待结合起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群众口碑作为最终评价标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应该看到,在这场重大斗争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无私奉献,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让党旗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第一线高高飘扬。但也要看到,现实中也有一些干部片面理解“对上负责”,甚至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对立起来:有的落实上级指示不过夜,在群众利益面前却不担当不作为;有的执行政策层层加码、搞“一刀切”,对政策具体落实情况却不关心不过问。凡此种种,不仅损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消耗着基层干部的精力,也让“对上级负责”,变成了“为自己打算”。

  其实,对群众负责就是对上级负责,二者是有机统一的。早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撰文指出,“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从来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对党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对人民负责,就是对党负责。两者统一于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之中”。比如,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事关企业发展、群众生活;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每一个贫困家庭。只有在工作中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在每项工作中去感受民生冷暖,在政策举措中惦记着万家忧乐,真正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才能找准工作的方向、自身的定位,在群众中留下好的口碑,也才能让人生奋斗拥有更高思想起点、不竭精神动力。

  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骨干,是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工作的窗口,是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中央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开展全面检视、靶向治疗,就是要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当前,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持续向好,扎实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破解复工复产难点、堵点,尤其需要上下同心、狠抓落实。各地在制定执行复工复产政策时,能否深入到群众中去,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踏实调研,避免出现“被迫的形式主义”,比如“填表抗疫”“盖章复工”;在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时,能否既压担子、也搭梯子,为基层干部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切实关心关爱基层干部,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一张“五级书记同框”的新闻图片在社交媒体刷屏。从党的总书记,到村党支部书记,同时出现在产业扶贫第一线,共抓扶贫。有网友感慨“上下同欲者胜”,表达出我们党闯关夺隘、不断赢取新胜利的坚定信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始终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心无旁骛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我们就能实现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更好地从危机中捕捉和创造机遇,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1日 07:35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靳建朋

人民日报评论部:坚决防止新的形式主义——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②



        反对形式主义,既要彻底清除旧的形式主义,也要坚决防止新的形式主义

  把问题是不是得到解决和群众有没有得到实惠作为衡量标准来考核,我们才能让各种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党中央确定2019年为“基层减负年”,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取得明显成效。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展现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个顽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些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依然存在,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表现。比如,有的地方发文件红头改白头、正式改便笺,实际发文数量不降反增;有的虽然推行“无会月”,但只是简单地把这个月的会议移到下个月。

  前不久,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开宗明义写到,“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通知》既针对“多头重复向基层派任务要表格、执行政策‘一刀切’”等形式主义老问题老现象,也剑指“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新动向新表现,体现了“驰而不息、落实落细”的精神,贯彻了“全面检视、靶向治疗”的要求,对于反对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反对形式主义,既要彻底清除旧的形式主义,也要坚决防止新的形式主义。以工作留痕为例,这本来是一项反对形式主义、强化工作落实的督导举措,但在实践中,一些地方过分讲究和要求“痕迹”,就导致了新的形式主义。有群众反映,为了落实“河长制”定期到现场巡查的要求,有的基层干部一次带上好几套衣服,到现场后依次穿上,拍照后上传微信,以证明自己履行了职责。还有一些地方在扶贫工作中,过去对派驻的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进行填表考勤,但由于管理松散,许多都是来一次就把一周的考勤表都填了,为了避免这种形式主义,后来要求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队员必须每天早上来签到,然而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是要常驻在村子里的,每天跑到乡镇耽搁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考勤签到,这显然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无论是哪种形式主义,从其结果来看,都是花拳绣腿、徒有其表;究其实质而言,都是脱离实际、远离实践。换句话说,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不解决实际问题,光围着形式打转转。其实,无论是减少发文,还是精简会议;无论是工作留痕,还是督导落实,都是为了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都是为了给群众带来切实利益。在这个意义上,求真务实是形式主义的天敌,在“务实”上下功夫,从实处着眼、用实干考量、用实绩说话,才能铲除形式主义生根接枝的“土壤”,也才能让形式主义问题得到及时整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通知》既有“对下”的要求,把“只表态不落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等列入整治范围,也有“对上”的举措,明确要求“坚持从讲政治高度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改起”。上下贯通、共同发力,落实好《通知》要求,方能既解决表层问题、也解决深层问题,让干部心无旁骛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小康社会要全面建成,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必须绷紧弦再加把劲。越是面对严峻形势,越来不得半点虚的,越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把问题是不是得到解决和群众有没有得到实惠作为衡量标准来考核,我们才能让各种形式主义无处遁形,凝聚起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磅礴力量,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2日 07:30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靳建朋

人民日报评论部: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③



专栏:为基层减负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就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有一天当两天用的精气神,决不能让文山会海拖后腿、误时机

  整治文山会海并不只是压缩数量,还要提高文件、会议的质量,把精文减会的效果转变为贯彻落实的动能

  “中央层面继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守住精文减会的硬杠杠,对各地区各部门发文开会情况实施动态监测”。不久前,中办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强调要切实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提出了确保发文开会数量比2019年只减不增的刚性约束。明确的要求、务实的举措,彰显了党中央整治文山会海顽疾的决心。

  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严格控制层层发文、层层开会”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一年来成效显著。据统计,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文数量都减少了30%以上,省区市文件和会议平均压缩39%、37%,中央和国家机关分别压缩39%、33%;来自全国基层观测点的蹲点调研数据显示,去年当地收到上级文件和本级发文平均减少31%,本级召开的会议数量平均减少35%。实践证明,把精文减会落到实处,基层干部就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但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解决起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削“文山”、填“会海”,既要巩固已有成果,还要防止文山会海以新形式出现。比如,原本发红头、走办公系统的文件摇身一变,以“白头”、便笺的形式发到基层;同一议题会议层层重复开,现场会议少了,视频会议却多了起来。这提醒我们,整治文山会海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也不能有初见成效就鸣金收兵的念头。防止用形式主义做法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对在发文开会方面改头换面、明减实不减的,及时督促纠正,才能确保文山会海不会反弹回潮,从而形成崇尚实干的风气,让减负成果更好转变为干事热情。

  《通知》指出:“加强对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工作中发文开会的统筹管理”。任何一项政策,只有放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价值。如今,放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央强调精文减会的深意。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难度更大。我们要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就要有只争朝夕的干劲,有一天当两天用的精气神,决不能让文山会海拖后腿、误时机。从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到做好复工复产达产、复商复市,从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到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需要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的实干精神和奋斗热情,用扎扎实实的实干对冲疫情影响、实现既定目标。

  开会、发文都是推动工作的手段,本身必不可少。不少基层干部反映,基层并不是怕开会、发文,而是怕开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会,怕发不切实际、内容空洞的文,更怕上下一般粗,缺乏针对性,又层层加码、滥提基层无法落实的任务要求。可见,整治文山会海并不只是压缩数量,还要提高文件、会议的质量。湖南长沙为发文、会议制作负面清单,什么样的文该发、不该发,什么样的会该开、不该开,一目了然;山东菏泽规定会议讲话等材料必须提前准备,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能现场办公、电话调度解决问题的,决不集中开大会。各地精文减会的经验表明,持续整治文山会海,确保开会、发文聚焦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为广大基层干部松绑,把精文减会的效果转变为贯彻落实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广大基层干部处于与群众直接接触并解决问题的最前沿,各地区各部门不仅要给予关心关爱,也要为他们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支持。把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3日 08:0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靳建朋分享打印


人民日报评论部:监督检查是为了解决问题——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④


专栏:为基层减负 

  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既着重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及时了解有关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把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发现问题、触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就能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进一步激发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8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其中一则案例是,某省住建厅在精准脱贫“农村危房改造回头看”专项行动中部署工作草率,在2个多月时间内仅此项工作就先后4次发文更改工作要求、表格内容和上报时限,令基层无所适从,加重基层负担。在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还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回答好这个问题,才能保证督在关键、查在要害、考在实处。

  督查检查考核工作是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党的作风、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中办近日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明确提出“进一步改进督查检查考核方式方法”,就是要革除督查检查考核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更好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实际上,两年前中办就印发了《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督查检查考核工作中名目繁多、频率过高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但实际操作过程中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明明是同一件事,却有六七个部门要求报六七个不同的表格,“项项要落实,个个要抓紧,都是上级部门,都得罪不起”。倘若只管出题点题,不管答题解题,势必令地方和基层应接不暇、不堪重负,这不利于集中精力抓落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也仍然难以真正克服。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发人深省。督查检查考核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促进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通知》明确要求,“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以明查为主向明查暗访相结合转变,从一味挑毛病、随意发号施令向既发现问题又帮助解决问题转变”。因此,督查检查考核的“指挥棒”必须精准,要督在实处、查在“七寸”、考在要害,不能只紧盯开了几次会、写了多少工作日志、记了多少台账、拍了多少“留痕”照片,而要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既着重发现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又及时了解有关政策需要完善的地方,把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增强督查检查考核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还要持续改进方式方法,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比如说,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开通上线一年多来,累计收到留言700多万条,相关部门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要陪同,直奔现场、直面问题”的实地核查方式,看到了真实情况,听到了真实声音。又如,在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等大数据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好的方法、经验值得总结推广。事实证明,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督查效率和质量,探索运用“互联网+督查”,让数据多“跑腿”,让干部群众少“跑路”,有助于降低督查检查考核的制度成本,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考核程序中解脱出来,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干事情、抓落实。

  在中国历史上,考核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人讲考核,“询事考言,循名责实”“其为法则精而密,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注重的就是简便而有实效,这也为今天做好督查检查考核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治理资源。发现问题、触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发挥督查检查考核的激励鞭策作用,就能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进一步激发干部崇尚实干、担当作为的精气神。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4日 07:2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靳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