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专家学者发言集锦
来源: | 作者:融合出版事业部 | 发布时间: 2024-05-24 | 865 次浏览 | 分享到:

517日,首届东北图书交易博览会在吉林省长春市隆重开幕。作为本届书博会的重头学术会议,由国家吉林民文出版基地、延边大学主办,《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延边大学出版社承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同日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百余人与会研讨,相关领域专家何星亮、麻国庆、范恩实、王庆丰、李梅花、史守林、时立荣、赵刚等发表了精彩演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贡献智慧。本次会议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深入探讨交流、贡献真知灼见,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紧扣时代脉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研究、应用指导、实践探索等理论和现实问题予以高度关切,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性、原创性和实践性。

以下是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国务院参事何星亮以《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若干问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说,完整准确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一、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思路;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基本途径;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方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离不开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只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才能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才能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打造成交融一体的有机整体,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麻国庆以《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着力点》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说,在民族工作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各民族在共同奋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更加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必然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范恩实以《试论中华民族交融的历史规律性——以汉唐时期东北各族群认同发展、嬗变过程为例》为题发表演讲,他说,中华民族交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政治层面,经过先秦至汉唐的发展,原生的华夏政治文明已然成熟,华夏周边各政权作为次生政治体,依靠与华夏的互动形成自身政治发育的动力与制度源泉,不论是初兴时期接受羁縻统治,还是羽翼丰满后的激烈竞逐,都是政治互动的表现,而互动的结果则是政治上的深度联结,乃至一体化。二是族群层面,华夏周边各族群从族类到族群共同体,再到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族群认同嬗变,形成了族群交融,特别是与华夏交融的历史规律性,从历史长时段看,已然形成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正是这种历史规律性塑造了历史时期自在的中华民族。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庆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追问》为题发表演讲,他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使命、共同的价值追求中所形成的一种客观性存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一种能够反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社会现实的能动性存在,“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从“自为”走向“铸牢”的历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根基,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延边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梅花以《边境空间的多重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发表演讲,她说,边境空间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区域社会跨越式、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重新思考边境空间中多种力量的相遇,以及各种空间的重叠与重塑,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所蕴含的新的动力和潜力,有助于进一步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视角。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边境空间具有流动性与区域性、安全性与开放性、多元性与共同性等多重特性叠加的特征,打造一个健康、良性、和谐、安全的边境空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守卫边境安全,真正实现边疆稳、边防固、边民富、边关美,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二级研究员史守林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题发表演讲,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论断并对其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战略举措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一系列论述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工作篇,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落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战略要求,对团结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时立荣以《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对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关系的创新理解》为题发表演讲,她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精神交往活动,它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从内在动力看,数字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空间,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分散的流动空间;从外部全球化交往环境看,以国家为单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从我国多民族交往的行动实践看,需要遵循主体间交往规范化的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出发,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交往层次和系统,才能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代化实践。



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刚以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百年形成和发展的逻辑根源为题发表演讲他说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分析解决中华民族问题基础上形成的党的中华民族观与党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百年历史密切相关在历史逻辑上表现为党成为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必然性在理论逻辑上表现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从不动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坚守始终不断探索形成符合国人认知体系的民族思想对古今中外民族思想观点持批判地继承和吸纳的态度在实践逻辑上表现为适应社会实践发展不断凝聚中华民族观的规律性能动地指导和变革社会实践的规律性以及科学地把握社会实践与党的中华民族观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原文地址:https://epaper.chinaxwcb.com/epaper/2024-05/23/node_4.html